燎望一个事业远景——考察云南蚕业新村公司记
记者裘良儒
一、考察动机
今年云南蚕种输浙饲育,发生孵化不良现象,一时蚕户惶急,酿成风潮,嗣幸茧质良好,收成尚佳、始趋安定,惟对孵化不良原因,仍多推论,或归咎天时突变,或怀疑云种本质,众说纷纭,殊难定断,云南蚕业新村公司,为使江浙制种同业彻底了解云种制造环境,乃有邀请赴滇考察之议。
缘浙江蚕业事业,战时被敌摧毁,虽损十九,复原后积极整理,年需春秋蚕种,数量尚达100万余张,而目前浙江各场,总产量年仅30余万张,即以现时年产近10万张余杭、嵊、新土种滥竽充数,(土种一张合改良种5张)即每年饲育蚕种,大半尤须仰赖省外输入。预测全省种业,即尽最大努力,5年内实恐难达成自给,惟制种为改良蚕业之基点,其品质良莠,关切蚕作否泰,及生丝品质,产本高下,故一面收购省外优良蚕种,以补不足,一面积谋增大本省种产,以求自给。实为近五年内浙江蚕丝改进工作之中心课题,因对云种补给需求之殷,欲求了解其制造实况乃切,其促成赴滇考察之议当亦最力。
此次赴滇,同行者有江浙种业代表邵申培、徐淡人、陆子容、严忠婉、陈大炬诸位,暨浙省各蚕业合作社代表沈永香君。9月1日搭中航机飞昆明,16日仍乘原机返沪,计留滇半月,住新村公司1周,除参观新村桑园、蚕室、丝厂、冷库、医院、酒清厂等项设施暨种饲育情形外,并与公司负责人研讨云南制种气候,生产成本,新村经营制度,蚕种运输方法,以及苏、浙、滇三省在蚕业上如何休戚相依,共谋改进之道。
二、新村事业经营
蚕业新村公司,位于云南蒙自县,毗邻开远,地名草坝,系滇越路之中心地段,火车行程至昆明,海防均属于1日有半,为四山环绕中之一片高原,总面积为5,666.7公顷。其地海拔平均为1,275m,据历年气候记录,自3至10月,每月平均温度常在摄氏20至25度间。冬季雨量极稀,夏季则较多,即雨季亦时晴时雨,鲜有霪雨连朝之时,以其拔海高空气中湿气饱和时少,温度不高不低,故最适宜蚕桑之区。
往昔以水利失修,全坝人口稀疏,致多荒芜。公司设立前二年,云南省政府已设开蒙垦殖局,新村公司即租用已垦土地,于1939年在葛敬中氏擘划领导下,正式成立。当时全部股金为国币2,500万元,除云南省富滇银行参拨半数外,余为中国、中农、交通三国家银行投资,所以定名为蚕业新村公司即创设新村公司之意义。葛氏在所著《专业新农村的意义与云南蚕业新村的设计》一书中,曾有说明:“农村改进之事功速成,惟有组成新农村,用彻底强有力的指导,使农村事事绝对遵守科学范围,不稍逾越,先使由之后使知之欠之便成自然”。乃设计用意以“蚕业”两字表示范围,“新村”两字表示事业方针,在普通公司组织,当极鲜明表示公司色彩,蚕业公司上加以“新村”两字,显然表示“业务企业化”,“事业社会化”,大有溶冶资本与社会两种主义于一炉之意味,使不相峙立,而相合作。
公司之业务计划,原拟在5,666.7公顷土地上,除生产新村本身需要粮食蔬菜外,欲年产生丝37.5万kg,并使此项生丝能全部就地加工,织成绸缎等成品远销,其他绢纺,桑皮纸等副产,亦理想做到分别设厂加工,成品输出。由是可知公司创设之初,亦有其宏伟的事业远景,颇费周详设计,而战时人力聚萃后方,罗致较易,于计划实施,均得顺利进行。计其成效,已完成者有桑园500公顷,缫丝厂、酒精厂、冷藏库各一,新建蚕业新村六处,每处有50个单位。一单位建设计:工作室深7.25m,宽4.50m者两间,住宅深4.25m,宽3.35m者两间,厨房、厕所各一,村中央且有广场,花园,游息场地。惜以敌战越南,滇越铁路被切毁,交通告急,事业已被影响,胜利后江南技术人员纷请还乡,就前应江浙蚕种之需要,暂时改变方针,而侧重蚕种制造,实为维系事业上不得已措置。
三、感慨下之契合
考察诸人在新村公司招待所几日来晨夕漫谈,对此事业远景之中遏制,一种事业上之共呜。感认为不宜再以往昔侧目在商品竟锋政策,以限于地域界分之隔阂。徐淡人曾对苏、浙、滇三省蚕业现实作结论:谓“云南得天独厚,浙江以地理环境而胜,江苏则尽人力最多,在蚕丝发展上,宜有事业性之配合”。当时座上三省同业,均确认云南为蚕桑之天府。
盖蚕丝生产,迄仍囿于农业范畴,受天时影响特甚,于蚕作安全品质改进,产量增加等等,现虽多应用科学方法,但人力总难回天。譬如江浙秋蚕期,气温过高,湿度亦每过干或湿,致桑叶枯干,蚕病蔓延而遭惨败。其蚕作安全程度既不及春期,茧质亦较春期为差,即以春期言,亦常有因气候突变或春雨绵延而遭歉收。至云南则春秋蚕期气温常在摄氏15至25度间,为蚕体发育最适温度,春期无雨,绝对干燥,秋期虽属雨季,因系时雨时晴,且无江浙之高温而通风,湿差仍可保持3~4度,无疑蚕作安全,故桑叶鲜嫩,蚕龄经过,无异于春期,确为得天独厚之蚕区,所惜人口稀少,膏腴之地多芜。前清光绪末年,政府曾在滇省一度提倡栽桑养蚕、省设蚕桑学校,缫丝厂, 染织厂等,各县亦设蚕桑局,所产滇缎、曾负相当盛名,辛亥护国之役后,连年战祸,无力建设,于日久兵荒马乱中,使蚕校、蚕局、滇缎,均成历史陈迹。抗战开始,云南蚕业又为当局所重视,经济部门与省政府曾许为策划成立省蚕桑改进所,主持全省蚕丝行政暨推广育苗、制种等工作。并曾于楚雄,保山等17蚕桑县份设立指导所,省丝业公司亦同时成立,办理收茧、缫丝运销业务。教育方面,则有云大农学院之蚕桑系,昆华高级农校之蚕桑科,省蚕改所附设农蚕技术人员训练班,全省蚕丝机构之安排,颇臻完备,人力、财力亦均充沛,大有一日千里之势,惜乎战后技术人员归向江南,现有事业,多有中断之虑。
此次新村公司邀请江浙同业去滇,颇有顾惜云南新辟蚕区之复兴,此蚕业天府之地,弃之实多可惜,殊有望苏、浙、滇三省农业界,着眼国家产业之立场,在事业上打成一片。经抵滇考察之后,江浙蚕丝业内之同人,亦眼界一新,均具同感,现已签订江浙种业与新村公司合资制种之契约,当为三省蚕丝合作荣誉之开端,而江浙蚕丝技术人员之入滇,尤当为开展中国蚕丝事业之要图。
注:此系浙江“工商报”1947年10月25日所载之记实报道文章,作者后被聘为公司驻杭推广部主任、顾问;文中担换算为kg,亩换算为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