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英才

联系方式

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致电

0873-3860100

工作邮箱

cfs@yaas.org.cn

或给我们留言

您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英才
陈 松

陈松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3-03-23 作者:党政办公室 阅读次数:14626

桑树品种性状观察.jpg

陈 松  研究员

陈松,男,1970年1 月生,云南镇沅人,1988年9月-1992年6月在西南农业大学蚕桑系蚕学专业学习,获得农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于云南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参加工作。2000年3月-2005年12月年就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05年12月获得硕士学位。现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蚕桑与美丽乡村融合发展创新团队首席。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体系养蚕与栽培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云南蚕桑育种与高效生产工程研究中心高效栽桑养蚕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国蚕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丝绸年鉴》地方编辑、云南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三农通”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

主要研发领域及成果:

曾主持完成了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高抗、高产、优质家蚕斑纹双限性春用品种选育”项目和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发展计划(农业部分)“云南优质原料茧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主持了科技惠民计划-科学技术普及“云南红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精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参与了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强健性多丝量家蚕优良新品种选育及产品开发”项目、院士(专家)工作站专项“向仲怀院士工作站”项目等10余项省部级项目。主持育成家蚕新品种2对、桑树新品种4个,参与选育5对家蚕品种,主持起草云南省地方标准1个,参与起草云南省地方标准6个,获得专利8个。

主持完成的“蚕桑新品种‘云蚕9号、云蚕10号、云桑3号’选育及配套技术应用”成果获得2014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还因在“家蚕新品种‘云蚕7×云蚕8’的选育及示范”和“家蚕新品种云夏1×云夏2的选育”项目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以排名第六的身分分别获得2001和2003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三奖。2010年,因在“家蚕新品种繁育与示范” 项目中承担了蚕种繁育与示范推广、蚕农技术培训等工作,以排名第三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作为云南省现代农业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养蚕与栽培岗位科学家,近年来在省力化养蚕技术,桑园轻简化栽培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与推广,引进了“小蚕人工饲料饲养技术”、“桑园地布覆盖技术”、“大蚕大棚地蚕育技术”,目前效益正逐步得到显现。作为主要执行人参加了 “云南茧丝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完成了云南省茧丝绸产业的调研,编写了《云南茧丝绸发展对策》的报告,报告成果已作为云南省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多次作为专家组成员对云南省茧丝绸产业进行调研。主笔起草了《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

主持完成了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 464.2-2013桑树 第2部分:育苗》,参与起草了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 633-2014桑蚕茧生产技术规程》、《DB53/T 494-2013桑蚕雄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DB53/T 631-2014桑蚕雄蚕三级原种繁育技术规程》、《DB53/T 464.1-2013桑树  第1部份:品种选择》、《DB53/T 464.3-2013桑树  第3部分:栽培与管理》和《DB53/T992-2020桑蚕小蚕颗粒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要求及规范》。

获得发明专利4项(创建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的雌回交法、一种用手扶式电动除草机除草的方法、一种提早桑树冬芽萌发的方法、一种室内饲养鳞翅目昆虫幼虫的方法),实用新型专利4项(一种简易推进式干燥灶、一种养蚕生产用加温发热架、一种手扶式电动锄草机、一种室内饲养鳞翅目昆虫幼虫的装置)。

作为主编编撰出版了《云南优质蚕茧生产技术研究》、《云南省蚕桑产业政策研究》、《云南蚕业》和《云南蚕业实用技术》4部专著,参编了《新中国60年蚕桑生产情况资料汇编》、《云南蚕业志》,作为地方编辑参与了《中国丝绸年鉴》编辑工作,参编了先后发表了《春用家蚕皮斑双限性品种“云蚕10号”的选育》等119篇科技论文。